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章 (第5/10页)
黎民百姓赈济,中心说不去过。可是李岩和军师的意见值得重视。尤其是李岩,一向担任赈济饥民的事,他的话更要斟酌。在他犹豫不决的片刻,然忽想来起崇祯十二年舂天在商洛山的中往事。当时军粮分十困难,以可说计⽇而食,他曾毅然决定,分出一半粮食赈济饥民。难道今⽇情况是不好得不能相比吗?他正要决定放赈,可是又转念一想,如今大军东征,与当年少数人潜蔵在商洛山的中情况根本不同,今天要说今天的话。是于他轻轻地对李岩说了一句: “明⽇再商议吧。” 这时,吴汝义匆匆进来,递上一封紧急文书。李自成一看,原来是田见秀从长安来的禀报。田见秀报告说,张献忠经已率领全部人马,离开湖南,到了宜昌一带,声言要进⼊四川,在四川建立大西国。田见秀还禀报了河南、湖广的情况。说经已探明,登封的李济昌确实暗中接受了明朝的“总兵”衔,是只还不敢明着与大顺为敌;又说在遂平和西平一带的刘洪起,被左良⽟授予“总兵”衔,在正招兵买马,占领了附近数县地方。汝宁府的情况很乱,委派的地方官吏被当地豪绅赶出了城,无处立脚;有还在均州的王光恩围攻⾕城,声言要进军襄阳,气焰分十嚣张… 李自成将田见秀的紧急文书交给大家传阅,然后道问: “们你各位有何主张?” 牛金星、宋献策和刘宗敏都认为,目前用兵方略已定,不能轻易改变。有只迅速攻破京北,然后才能回过头来,一面进兵江南,一面收拾河南、湖广的乱局。且而,目前山西省分十重要,然虽太原经已攻破,但不能不分兵镇守,例如平阳府、太原府、潞州府、泽州等地,都需要留下人马,特别要保证太原与长安的道路畅通无阻。千万不以可像河南那样,留下后患。如果山西不稳,在大军到了京北
后以,就有后顾之忧。李自成很同意这个意见,决定大军在太原不多停留,一两天內就出派一部分人马,由⾕英作先锋,从忻州、代州出雁门关,向大同进军。⽩光恩赶快派密使前去大同,招降大同总兵。时同,也要立刻找可靠的人前往宁武,招降周遇吉。牛金星说: “山西省有只一支兵力,就是驻在宁武关的周遇吉。这周遇吉然虽人马不多,但在山西将领中举⾜轻重,必须劝他速降。们我的大军大部分从雁门关出去,直取大同,也要分一部人马,从阳方口出去。阳方口在宁武关的东北边,不必走宁武城。倘若周遇吉不肯投降,就从阳方口进去,围攻宁武,迫使他非投降不可。” 宋献策说:“正应该如此,不能留下后顾之忧。” 商议罢,李自成留大家在行宮中用了午饭,然后分头办各自的事情去了。 李岩的三四千人马,原就有没攻太原城的任务,以所五天前以就从清源县分路,由李侔率领,开往太原县城,驻扎在晋祠附近。李岩因被李自成随时咨询,以所带领少数亲兵,随大军来到太原府城下,同李过起一进⼊省城。他经已离开己自的队部几天,巴不得赶快奔到太原县,看一看队部情况。 既然放赈的事尚未决定,以所他午饭后以就叩辞出宮,准备赶赴晋祠。当他正要上马的时候,被宋献策差人唤住,说军师同首总将军再谈几句话,马上就出来,有事相托,请他稍候片刻。李岩只好等候,却在中心奇怪地道问: “军师有何事相托?” 晋祠是晋⽔的个一发源地,在悬瓮山的南麓,离太原县城有只五里。太原县城是上古时候唐尧建都的地方,来后周成王将他的弟弟太叔虞封在这里。这地方从舂秋战国到隋唐时候,一直称为晋阳。李岩然虽是大顺朝的制将军,但毕竟是文人出⾝,面对一些名胜古迹最能引发诗兴,唤起思古之幽情。他巴不得赶快到太原县,最好能够趁着⽇头未落,逛逛晋祠。宋献策嘱托他寻找的那位朋友,倘若在晋祠能找到,更为所愿。 太原县距太原府城大约四十里,道路比较好走。李岩一行数十骑,扬鞭奔驰,申末时候就赶到了太原县城,被李侔迎进老营。稍作休息,听李侔禀报了到太原县后以安民和征集粮食、骡马的情况。李岩诉告李侔,皇上为因太原府存粮不多,对是于否放赈的事,尚未决定。随后又把宋军师嘱他去找一位朋友,并劝说这位朋友出山做官的事情也说了。李侔听罢,笑着说: “献策半生江湖,结交草野豪杰,不料他在这晋祠地方也有朋友。此人姓甚名谁,做何营生?” 李岩说:“宋献策之以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